-
沙坪坝区多维施策打造"双创"生态高地 招商引资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沙坪坝区通过构建多元化政策支持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招商引资为牵引,在金融支持、人才培育、服务升级等领域推出系列创新举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创新金融支持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沙坪坝区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成立专业化科技投资运营主体,重点布局创新驱动、物流产业等领域。其中,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达20亿元,物流产业基金超100亿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格局。2023年数据显示,该模式已推动金融机构为近20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带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针对轻资产科创企业,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试点,单笔坏账补偿额度最高可达百万元,有效破解融资难题。 二、构建人才协同培育生态体系 2022年推出的"三帮一"帮扶机制整合导师智库、行政资源和企业力量,形成"技术指导+政策落地+产业对接"的全链条服务。全区遴选16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组建服务团队,涵盖专利申报、项目孵化等专业领域。有记录显示,该团队曾协助某智能装备企业半年内完成12项核心专利申请,助推企业入选市级"专精特新"名录。通过定期举办产才对接活动,促成30余个校企合作项目落地,实现人才价值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三、完善全周期创新创业服务 建立覆盖企业成长各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初创期提供办公场地租金减免,成长期配套研发补助,成熟期给予市场拓展补贴。2021年升级的"双创"服务平台上,集成政策咨询、技术评估等八大功能模块,累计响应企业诉求超500件次。针对重点培育的170余家创新主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方案,其中某生物医药企业通过绿色通道,三个月内完成新产品检测认证流程,较常规周期缩短60%。 四、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发展潜能 推行"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双创"综合窗口,实现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事项"一窗通办"。2023年新修订的产业扶持政策中,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条款,对技术交易额超千万元项目给予阶梯式奖励。同步加强法治保障,组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当年处理侵权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2%。通过系列举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翻番,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攀升。
2025-08-08
-
永川高新区三教产业园加速转型 6家新企业投产助力产业集群升级
在重庆永川区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三教产业园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实现转型突破。2023年1至8月,园区成功推动锋盈汽车配件、科美模具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投产,标志着这个以传统钢铁业起家的工业基地,正加速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跨越式发展。 一、从钢铁重镇到多元产业基地的蜕变之路 作为重庆最年轻的特色产业园区,三教产业园2009年建立之初以钢铁加工为主导。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深化实施,园区内7家钢铁企业将于2023年底全面退出,预计削减产能150万吨。面对产业阵痛,管委会启动"二次创业"计划,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渝西钢铁等企业转型为电池材料生产企业,成功开辟新能源赛道。目前园区已形成2.59平方公里的核心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38家。 二、重点项目落地构筑产业新生态 2023年园区在建的8个重点项目与7个续建项目同步推进,其中锋盈汽车配件等6家企业提前投产,完成年度目标的85.7%。永重重工等3个项目预计年底投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7%,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这些企业主要聚焦汽车零部件、精密模具等领域,与重庆"汽摩产业基地"的定位深度契合。 三、数据印证转型升级实效 最新统计显示,园区工业增加值达17.6亿元,同比增幅29.4%。在钢铁产业收缩的情况下,通过培育新动能实现了产值逆势增长。特别是科美模具等企业的投产,填补了西南地区高端模具制造的空白,其产品已供应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四、打造300亿级产业集群蓝图 根据发展规划,园区将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三大目标:引进企业超100家、年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5万个。当前塞亚迪电池等项目的建设,正推动形成从正极材料到电池组装的完整产业链。 五、创新驱动下的可持续发展 园区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妙术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研发补贴。通过建设共享实验室、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这种"腾笼换鸟"的发展模式,既化解了传统产业退出带来的冲击,又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永川区"工业强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三教产业园的转型实践表明:传统工业基地通过精准定位、科学规划,完全能够实现新旧动能的有效转换。这个曾经的小钢铁聚集区,正在书写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样本。
2025-08-08
-
渝北区与房山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开启跨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
2023年,重庆市渝北区与北京市房山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两地在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两地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此次合作将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协作,共同开创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战略契合:区域发展的时代必然 在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渝北区与房山区的战略合作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渝北区作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在产业升级、开放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房山区作为北京市的西南门户,肩负着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两地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合作空间广阔,此次签约是双方顺应发展大势、实现强强联合的战略选择,将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积极作用。 二、优势互补:两地发展的独特禀赋 渝北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放平台优势。房山区则在高端制造、新材料、历史文化旅游等产业方面具有发展潜力,且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产业、区位等方面的独特禀赋,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三、合作领域:多维度深化协同发展 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将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合作:一是创新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共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二是金融合作,推动两地金融机构互设、金融产品创新和资本市场对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高端制造业合作,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开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合作,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四是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合作,利用两地交通枢纽优势,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促进商贸往来;五是人才合作,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开展人才培训、引进等合作,为两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六是企业合作,鼓励两地企业跨区域投资、并购和业务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四、机制保障:确保合作落地见效 为确保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有效实施,两地将建立健全合作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合作协调机制,由两地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协调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合作事宜;二是建立定期互访制度,加强两地高层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合作进展,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四是建立信息互换通报制度,及时共享政策信息、产业动态等,为两地合作提供信息支持。通过完善的机制保障,确保各项合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创新驱动: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地将把创新合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鼓励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和创新联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两地转化应用。同时,加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相互借鉴在科技园区发展、创新创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六、产业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协同是两地合作的核心内容。围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两地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两地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加强产业政策对接,共同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七、开放合作: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开放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两地将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共同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渝北区的开放平台优势和房山区的区位优势,加强在招商引资、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两地。同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八、人才支撑: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两地将建立健全人才合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鼓励两地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培养适应两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支持两地企业开展人才交流挂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共同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九、展望未来:共创区域发展新辉煌 渝北区与房山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两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双方表示,将以此次签约为新的起点,认真落实协议内容,深化各领域合作,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地的合作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此次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地自身发展,也将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5-08-08
-
西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在北碚成立 推动六省市创新资源协同发展
西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近日在重庆市北碚区正式揭牌,标志着云贵川藏桂渝六省市自治区1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启深度合作。该联盟将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强化创新创业孵化功能,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西南地区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联盟成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西南地区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点,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跨区域资源联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联盟整合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等12个国家级科技园资源,旨在打破地域壁垒,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孵化”一体化平台。专家分析,此举将加速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二、核心功能与运行机制 联盟以“三协同”为运行主线:一是创新要素协同,建立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库等资源共享平台;二是产业孵化协同,联合设立跨区域孵化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项目;三是人才培育协同,推行“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此外,联盟将定期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动高校专利技术向云贵川藏桂渝企业转移。 三、区域经济赋能路径 依托成员单位特色优势,联盟已规划三大赋能方向:重庆片区聚焦智能装备与数字经济,四川片区强化电子信息与航空航天联动,云贵藏桂片区侧重生态农业与文旅科技融合。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将牵头组建“东盟数字技术合作中心”,贵州大学科技园推动喀斯特环境治理技术产业化。分析指出,这种差异化分工有助于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红利将为联盟发展提供保障。下一步,联盟计划联合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转化基金,并探索“飞地园区”模式,推动成员单位在异地建立分支孵化基地。相关人士表示,到2025年,联盟力争促成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成为西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08-08
-
涪陵区入选国家返乡创业试点 政策红利助推城乡融合与招商新机遇
近日,涪陵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结合新型城镇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单位,成为重庆市5个入围区县之一。此次试点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破解返乡创业面临的场地、融资、服务等瓶颈问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涪陵区将以此为契机,优化创业生态,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一、试点背景与政策导向 国家多部门联合推动的返乡创业试点工作,是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24年公布的第二批119个试点单位,聚焦中西部劳动力输出重点地区,通过政策倾斜与资源下沉,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涪陵区作为渝东南区域中心,凭借产业基础与人口优势入选,未来三年将探索“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涪陵区返乡创业现状与挑战 当前,涪陵区返乡创业群体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领域,但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行政审批流程复杂、融资渠道单一等共性问题。部分乡镇产业园区闲置率较高,而初创企业面临用地成本攀升压力。此外,技术培训与市场对接的断层,制约了创业项目规模化发展。 三、试点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1. 空间载体优化:整合现有工业园区与闲置农房,改造升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提供“零租金”过渡期与标准化厂房。 2. 服务效能提升:设立一站式政务窗口,简化证照办理流程,推动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数据互通。 3. 金融支持创新: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返乡创业贷”产品,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集体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 4. 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创业项目与本地特色农业、文旅产业联动,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配套体系。 四、预期成效与区域影响 试点实施后,涪陵区预计可新增返乡创业企业超200家,带动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通过创业生态优化,将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融合发展格局。此外,返乡人才的技术反哺与理念更新,将加速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五、长效保障机制建设 为确保政策可持续性,涪陵区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每季度跟踪创业项目进展,及时调整扶持措施。同时,组建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构成的专家智库,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指导与市场分析。未来,试点经验将纳入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考核体系,形成可复制的制度性成果。 此次试点为涪陵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通过系统性解决创业痛点,不仅有助于盘活县域资源,也为招商引资开辟了新赛道。随着政策落地,涪陵区有望成为渝东南地区返乡创业的示范高地。
2025-08-08
-
九龙坡区加速招商引资布局 103个重点项目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九龙坡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近期启动了一批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重点工程。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支撑城市发展 九龙坡区在交通、市政等领域布局29个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推进城市主干道改造、轨道交通延伸及地下管网优化工程。其中,科学城隧道等跨区域通道建设将显著改善组团间通勤效率,而智慧停车系统的推广有望缓解核心商圈拥堵问题。 二、产业集群培育新增长极 32个产业项目聚焦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方向,包括高端装备产业园二期、数字文创基地等标志性工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项目将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预计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生态治理打造宜居环境 5个生态修复项目涵盖长江岸线整治、彩云湖湿地公园提升等工程,通过建设海绵城市设施和生态廊道,强化污染防控能力。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人居环境,更为滨江地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民生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医疗领域实施17个项目,包含多所中小学改扩建和三甲医院专科大楼建设。通过优化公共设施布局,将有效解决部分区域资源紧张问题,其中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尤其受到关注。 五、城市更新与土地整理同步推进 征收拆迁项目涉及旧城改造和土地储备,为后续发展腾挪空间。同步实施的10个房地产项目注重职住平衡,重点开发人才公寓和保障性住房,助力产城融合。 这批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九龙坡区城市功能品质,通过多元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相关部门已建立项目调度机制,确保建设进度与质量管控同步落实。
2025-08-08
-
江津区加速推进市级重点项目与重大基建工程 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2016年,江津区围绕市级重点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发力,通过招商引资与资源整合,推动48个市级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其中42个重点建设项目和6个前期项目纳入全区发展规划,9个项目入选市级重点关注清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提升区位优势 江津区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重点推进四面山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延长线跳磴至江津段等工程,强化与主城及周边区县的互联互通。渝黔铁路新线江津段、铁路枢纽东环线江津段的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江津作为西南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九龙坡至永川高速公路(成渝扩能)江津段的实施,则显著提升了成渝城市群的通行效率。 二、强化生态环保设施 推动绿色发展 重庆市第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作为市级重点环保工程,采用先进技术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年处理规模达百万吨级,有效缓解城市固废压力。同时,江津区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要求,同步推进污水处理、流域治理等配套项目,形成绿色发展闭环。 三、赋能产业升级 优化物流体系 珞璜工业园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陆路交通优势,打造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服务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等产业集群。该项目的建成显著降低了区域企业物流成本,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江津。 四、统筹城乡发展 夯实民生基础 江津至綦江高速公路江津段的建设,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此外,渝昆高铁江津段的规划实施,将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 五、创新机制保障 提速项目落地 江津区建立重点项目专班推进机制,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用地保障等措施,确保工程进度。针对9个市级重点关注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方案”动态管理,定期督导建设成效。 当前,江津区正以市级重点项目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跨区域协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重要力量。未来,随着这批项目的全面建成投用,江津区的综合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2025-08-08
-
合川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招商成果助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合川工业园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成功培育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2014年,该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总产值达48.4亿元,同比增长47%,占全区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的94%,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一、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高速增长 新宝逻电子作为园区重点引进项目,年产量突破1500万个,带动工业总产值激增至2.77亿元,同比增幅达569.5%。同期,桦晟电子年产1212万支精密组件,营志电子实现1800万片关键零部件量产,两家企业增速均超150%,形成“龙头带动、链式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集群效应释放发展动能 合川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链招商,已聚集超过30家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涵盖核心零部件、智能终端、精密模具等领域。园区通过共享技术平台、优化物流配套等措施,使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8%,研发周期缩短25%,产业协同效率显著提升。 三、创新驱动培育竞争优势 园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2014年新增自动化生产线22条,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65%,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80%。新宝逻电子自主研发的高频电路模块,填补了西南地区相关技术空白。 四、产城融合构建生态体系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园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寓、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设施,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2000人。同时引入检测认证、工业设计等服务机构,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企业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5%。 当前,合川工业园区正围绕智能传感器、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深化布局,其发展模式已被列为区域产业升级典型案例。未来三年,园区计划通过产业链延伸,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百亿级,进一步巩固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战略支点地位。
2025-08-08
-
彭水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电商集群新标杆
彭水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当地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产业园作为集线下产品展示与线上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将有效整合区域资源,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彭水及周边地区提供上千个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建设。 一、产业园概况与功能定位 彭水电子商务产业园总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设计容纳超百家电商企业入驻,涵盖运营、物流、孵化、培训四大核心功能区。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负责统筹全县电商资源;物流配送中心依托智能化系统提升区域物流效率;孵化中心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培训中心则通过专业化课程培养复合型电商人才。目前已有十余家知名电商平台及本土企业率先入驻,形成多元协同的产业生态。 二、五大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产业园以“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基础,重点完善五大支撑体系:一是建立覆盖全域的服务网点,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二是构建高效物流网络,实现48小时内县域配送全覆盖;三是打造标准化农产品供应链,推动红薯、苗绣等特色产品上行;四是整合新媒体资源开展精准网络营销;五是通过常态化培训计划,每年培养超500名农村电商从业者。这一模式将显著提升彭水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三、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引入金融、法律等配套服务,产业园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保障。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平台将助力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邮政、电信等企业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本土电商协会则推动行业规范发展。这种“政企联动”模式,既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又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数字化动能。数据显示,彭水近年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速超30%,产业园的投运将进一步放大这一增长效应。 四、未来规划与社会效益 下一步,产业园计划联合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发适应山区特点的电商解决方案。预计三年内带动县域内超200家传统企业触网转型,孵化50个以上本土电商品牌。项目全面运营后,可间接促进周边旅游、包装、运输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超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武陵山区电商发展的示范性标杆。 该项目的落地,是彭水响应数字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本地商业形态,更为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2025-08-08
-
涪陵新区招商再添新成果 科宝电建区域结算中心落户助力产业升级
涪陵新区近日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重庆科宝电建实业有限公司与当地签署合作协议,将整合旗下多家股东企业在西南及华南地区的电力工程业务资源,设立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这一项目预计将为涪陵新区带来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税收贡献,同时推动当地电力设施建设行业的提质升级。 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迈出关键步伐 此次签约标志着涪陵新区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资源整合的新突破。根据协议内容,科宝电建将统筹重庆福尔机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广东汕头供电工程设备部等关联企业在重庆、四川、广东等地的业务板块,通过集中结算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这种跨区域协作模式,既符合当前电力行业集约化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在西南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二、经济拉动效应预期显著 项目投运后,预计年结算工程量规模将突破亿元级别,每年可为涪陵新区创造约300万元的稳定税收。更为重要的是,该结算中心的建立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包括设备供应、技术研发、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分析指出,此类生产性服务项目的落地,对优化新区产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占比具有示范意义。 三、企业战略升级锚定行业标杆 科宝电建在协议中披露了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通过3至5年的资源整合与资质升级,将企业施工资质提升至行业二级或三级标准。这一目标若实现,企业将成为西南地区少数具备大型电力设施总包能力的民营企业,有望参与特高压电网建设、新能源配套工程等国家级重点项目。企业方表示,将依托涪陵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重点突破智能变电站、分布式能源接入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瓶颈。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释放磁吸效应 涪陵新区近年来通过完善产业配套、简化行政审批等举措,已吸引多家能源装备制造和服务企业入驻。此次项目的成功引进,进一步验证了当地在要素保障、物流通道、人才供给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聚焦电力能源等主导产业,打造从研发设计到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五、区域能源基建格局迎来新变量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西南地区电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业内专家认为,科宝电建区域总部的设立,将增强涪陵新区在川渝电力工程市场的节点作用,其资质升级计划若能按期完成,有望改变现有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为民营资本参与重大基建项目提供新范本。 此次合作不仅体现了市场主体对涪陵新区发展潜力的认可,也是当地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典型案例。未来随着结算中心投入运营和资质升级计划的实施,该项目或将成为观察西南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窗口。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